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發燒新片

機器人世紀來到 但性愛機器人引發倫理爭議

發佈者: sexykink | 發佈時間: 2017-3-13 15:32| 查看數: 382| 評論數: 0|帖子模式

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可能賺有大筆營利,但真正有所變異的,或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。(林韶安攝 )



繼首代情感機器人「Pepper」以革命性的創新姿態步入亞洲市場後,鴻海富士康自2015年2月起接手日本軟銀企業〈SoftBank〉旗下「Pepper」機器人的生產線,而由富士康生產的第二代「Pepper」,6月間在日本締造驚人銷量。



第二代Pepper情感機器人。 (取自網路)

在軟銀研發、富士康生產、阿里巴巴銷售的分工下,新型「Pepper」機器人於6月18日推出,首批預購在6月20日開放登記,不到1分鐘便完銷1000台機器人,更驚人的是,在7月31日、8月29日、9月26日、10月31日軟銀公司又分別售出1000台機器人,每一次的申購名額都在一分鐘後就額滿,換言之,5000台單價5萬4千元台幣的第二代「Pepper」,在5分鐘內銷售一空。



左起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、軟銀總裁孫正義、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與「Pepper」情感機器人於發表會上合影。(美聯社)


第二代雖然要價不高,且相較於首代「Pepper」已經是親民的價位〈第一代機器人要價近10萬台幣〉;但是,若要機器人運行基本的功能,則得額外付費下載軟體,3年的基本功能方案加上維修保險費用折合約新台幣33萬元。
《哆啦A夢》是多數年輕人的共同成長回憶,也是其父母一起陪看的教材,而這隻藍色機器貓的構想便是源於創建一個「有血有淚」的機器人,能適時幫助懶惰的大雄,或每個家庭裡那些不想寫功課的小孩、不想做家事的家長。「哆啦A夢,你就幫幫我嘛」,這句經典台詞被傳誦了45年,如今,那個傳說中的機器人終於從漫畫跟電視走進家庭。


《哆啦A夢》裡的藍色機械貓,就是一種對於有血有淚、人性化情感機器人的渴望。(照片提供:又水整合)


新款「Pepper」內建「內分泌神經網路」的攝影鏡頭、觸控感測元件、加速度計和其他感測元件,具備自動察覺、統整、展現情緒的能力,簡言之,就是「Pepper」能讀出使用者的情緒,加以分析後再創建自己的情緒與使用者互動。

然而,「Pepper」可能沒有哆啦A夢好用。依據軟銀的產品設定,「Pepper」並非協助人類處理瑣碎家事的幫手,而是提供建議與陪伴,比如說,它可以在廚房裡幫主人念食譜,卻不能協助下廚。這個約120公分高、30公斤重的機器人會說笑話、教學,部分消費者依自己的使用心得,將其喻為「比較幽默的Siri」、「能對話的忠犬」、甚至是「笨很多的賈維斯」。〈賈維斯為電影《鋼鐵人》中男主角設計的人性化超級電腦〉
有專家分析,「Pepper」之所以受市場歡迎,科技新鮮感是一個主因,就像每逢iPhone推出新機種後總會出現搶購人潮,另外,就是「Pepper」掌握了日本家庭主婦的民情。日本丈夫普遍晚歸,10、11點到家是很正常的事,而「Pepper」的市場目標之一,就是要幫太太們填補獨守空房的無聊和寂寞。是故,這也是軟銀在開發時聚焦「感情偵查」與「幽默、可愛回應」,而非強調幫忙摺衣服、掃地的功能性。
機器人的陪伴  心理生理兼顧
有趣的是,一家美國情趣用品業者基於「單身男人也需要陪伴」的理念,推出史上首款「性愛機器人」。
「真實伴侶」〈TrueCompanion〉公司總部位於美國紐澤西,於2010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具性愛機器人「蘿西」〈Roxxxy〉,一具要價7000至8000美元,依不同的客製化訂單折合約台幣22.5至25.5萬;產品推出時,先不論來自各方保守團體的撻伐,單純就商業利益考量而論,外界普遍認為該品雖頗具新意,但昂貴的價格會嚇跑多數的消費者。出乎意料的是,「真實伴侶」近日證實,全球訂購「蘿西」的訂單多達數千筆。


「蘿西」性愛機器人。(取自網路)

推出「蘿西」時,真實伴侶負責人海因斯〈Douglas Hines〉便針對自家產品說明,她不會幫你做飯、打掃,但她會滿足你所有生理上的需求,關乎床第事宜,蘿西有求必應。海因斯接著說,我們試圖讓蘿西有跟人一樣的思維模式,會聆聽、或說話、會聊天、會主動挑逗消費者,也會欲擒故縱地不理消費者,她感受的到皮膚上的接觸,也會因過度疲憊而睡著。


蘿西與真實伴侶公司負責人海因斯〈Douglas Hines〉。(取自網路)


蘿西出廠時供有5款個性讓消費者選擇,包含奔放、狂野、害羞、冷漠、天真,消費者也可以依照個人喜好選擇她的髮型、髮色、膚色、身材、唇色等,客製化選擇鉅細靡遺,其中髮色就有42個選項、髮型19個。據國外媒體報導,真實陪伴公司經過5年的研發,近期將推出男版性愛機器人「洛基」〈Rocky〉,目前已經上架,只是尚未開放消費者訂購。
難以避免的是,推出性愛機器人的消息此端響起,抨擊批評之語彼端跟進。英國德蒙福特大學〈De Montfort University〉倫理學專家芮察森〈Kathleen Richardson〉會同瑞典舍夫德大學〈 University of Skövde〉資深訊息學講師畢林〈Eric Billing〉,發起「反對性愛機器人運動」〈Campaign against Sex Robots〉。
該運動宗旨中痛批業者,指稱性愛機器人的存在就是加深對女性、小孩的物化程度,不僅造成社會不公,而且把人類的親密行為夥伴替換成一個機器人,是泯滅人性的行為。


部分學者表示,用機器人取代伴侶的功能,將有損人性。(取自騰訊科技網)


但是,在相關學術研討會的辯論之中,多數學者卻辯有不同的看法。性別學教育家柏奈特〈Sonya JF Barnett〉認為,性愛機器人並非對人類伴侶的威脅,反而可以讓一個人對性抱持著更正面的態度,或許也有可能進而提升人類的性生活。
《機器人性愛》〈Sex and Love with Robots〉作者拉威博士〈David Levy〉則是指出,如果以正面思考的方式來檢視性愛機器人的話,其實這是一個有益於社會的商品。他進一步指出,性愛機器人的推廣,可能有助於降低未成年少女的懷孕率、減少墮胎率、抑止性病的傳染率。
在這個高度商業、工業化的社會,不乏有人企圖用無機物質取代人類的價值,背後可能藏有龐大商機,卻也可能傷及既存的倫理;倘若有一天,哆啦A夢被成功複製、性愛機器人也促銷全球,瞬間代勞了伴侶的功能,人與人之間的牽引關係遭逢前所未有的改變,那「情感」與「家庭」的意思,可能就要重新定義了。


最新評論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