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發燒新片

百男聞42女體味挑最愛的! 瑞士團隊「性偏好」研究超狂

發佈者: mobetak20870 | 發佈時間: 2017-11-8 14:33| 查看數: 1025| 評論數: 0|帖子模式





圖文/鏡週刊
我們對於性魅力念茲在茲,反覆辯證,顯然不出自求知的興趣,而是期望獲得實用的指南面對自身處境:婚姻及其不滿。

王道還科普專欄〈問世間 情是何物〉全文朗讀



《文明及其不滿》是佛洛伊德的名著,我高中最喜愛的書。不是因為內容打動了我,而是書名似通不通,彷彿隱藏了什麼秘密,值得挖掘,因此我讀得似懂非懂,反而滿懷希望。後來才知道,那個書名從英文直譯過來的,而佛洛伊德當初為英譯建議的書名,直譯的話意思大約是「文明造成的心身症」。
可是不知怎的,英譯者別出心裁的書名在英文世界裡居然成了典範,三不五時就有題名「xx及其不滿」的文章或書問世,表達各種不滿,反正這是個不滿的時代,我們不滿的事物可多了。而在日常媒體中,焦點之一是對於婚姻、愛情、或者籠統歸為「兩性關係」的不滿。連以習大大為封面的那一期《經濟學人》都刊登了一篇書評,評論兩本討論婚姻現狀的新書,同一期科技新聞欄裡還報導了關於性魅力的最新科學發現。

哪些女人是好的女人
說來性魅力並不是特別有趣的科學問題,可是有人做研究,有人認為研究結果值得報導,正是「婚姻及其不滿」已進入大眾意識的證據。事實上,《經濟學人》報導的兩個研究,動機不過是釐清特定的流行說法,結論大概也不會改變大眾的成見。
第一個研究是瑞士伯恩大學心理系的團隊完成的,他們想知道男人對女人體味的偏好是不是有免疫學的道理可說。首先,研究人員假定男人對女人的終極興趣是生孩子,而為了孩子的健康,必須選擇好的女人,問題在哪些女人是好的女人。許多男人現身說法,當初是愛侶的體味令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。科學家根據這條線索,判斷體味反映了免疫系統的某些特徵;吸引男人的並不是體味,而是體味透露的資訊。其中的道理是:合伙生孩子的人,免疫系統的差異越大越好,那樣孩子的免疫力才可能比父母雙方都強健,能夠對付更多病原。原來人的第六號染色體上,有一個叫做「主要組織相容性複體」(MHC)的段落,包括兩百多個基因,是免疫系統的重要組件,可是也會影響體味。

我們選擇愛侶必然有偏好,但是那些性偏好是怎麼來的?
於是研究人員找了94位男士評量42位女士捐出的體味,她們必須在排卵前後在腋下塞一個純棉墊過夜,連續三晚各使用一個。男女雙方的平均年齡都是23歲出頭。每一位男士要聞8位女士的體味,事前一小時禁飲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飲料,免得嗅覺遲鈍。其中4位MHC的特徵與評量者最相似,另外4位最不相似。相似程度以MHC中6個基因座的異同為準。評量項目是:體味吸引人的程度;令人愉悅的程度;強烈的程度。結果,一言以蔽之,MHC的特徵與男士的偏好無關。
另一個研究是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團隊發表的。他們的研究動機來自常識與過去的研究,那就是夫婦之間總有相似之處,特別是外型。可見我們選擇愛侶必然有偏好,但是那些性偏好是怎麼來的?常識與科學再一次告訴我們,可能的機制之一是「銘印」,男生選像媽媽的女生,女生選像爸爸的男生,因為先入為主,從小看慣了。最有名的「銘印」例子,就是跟在動物行為學家勞倫茲(Konrad Lorenz, 1903-1989)後面的一行小鴨子,每一本心理學教科書都有那張照片。因為小鴨孵化後,在關鍵期中看見的第一個「動」物就是勞倫茲。在自然狀態中,牠們看見的是母鴨,難怪母鴨走到哪,牠們跟到哪。
至於哺乳類,二十年前便有學者以綿羊、山羊的收養實驗,發現類似「銘印」的效應。綿羊媽媽養大的山羊兒子,偏愛雌綿羊;即使回歸本家族群三年,仍不改對養母種族的性偏好。不過綿羊媽媽對收養的山羊女兒影響比較弱,牠們回歸本家後,一兩年就恢復本性了。

人類是檢驗性偏好銘印假說的理想物種
由於綿羊、山羊都是典型的哺乳類,母親獨自養育孩子,親子間形成緊密的關係。養女沒有受到養母的強烈影響,並不能證明雌性的性偏好是天生的、不能銘印的。剛好人類是非常獨特的哺乳類,父母共同養育子女,是檢驗性偏好銘印假說的理想物種。過去學者研究過這一假說,但是結論莫衷一是。格拉斯哥大學團隊的創新之處,是將同志納入考慮,因此他們企圖回答的問題不只是:女兒選擇男友是不是以父親為摹本?還包括「同志女兒選擇性伴侶會不會以母親為摹本?」
研究人員以眼睛的顏色(即虹膜的顏色)作為偏好的指標。參與研究的志願者,男女各150名,女性平均不到23歲,男性不滿29歲。每個人都完成一份問卷,提供眼睛顏色的資訊:自己的、父母的、愛人的。研究人員列出幾個可能的偏好:以自己為摹本;以異性雙親為摹本;以與愛人同性別的雙親為摹本。統計分析的結果支持第三個。
其實格拉斯哥大學的團隊今年發表了好幾篇相關的研究報告。例如他們搜集了249名年輕女性的面貌、身材、生理資訊,證明「女性魅力與女性荷爾蒙」沒有關聯。

可能不是愛情不可靠,而是愛情太殘酷
然而這些結論究竟有什麼意義?我們對於性魅力念茲在茲,反覆辯證,顯然不出自求知的興趣,而是期望獲得實用的指南面對自身處境:婚姻及其不滿。這個期望註定落空,因為人的處境是自己創造的,不來自自然。人生與社會生活的複雜程度,自然界史無前例。因而婚姻生活的實況絕不可能以性魅力預測。更何況婚姻是人類發明的制度,有明確的社會功能。
其實對於婚姻的期望也有歷史,20世紀初的反傳統風潮,焦點之一是反對傳統婚姻、歌頌愛情。在科學與人生觀論戰的同時,關於「愛情定則」(法則)的辯論可能更轟動。回顧這段歷史,難免越發珍惜傳統婚姻相對於現代婚姻的特點:義務與責任。長輩的婚姻裡還可見到。
另一方面,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更難以維繫,可能不是愛情不可靠,而是愛情太殘酷:要求太多,身心靈全包。因此兩人在順境中特別恩愛,令人羨煞,逆境中更容易互相傷害。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,原來如此。
問世間,情是何物?知道答案的人不免欲言又止、啼笑皆非。

作者小傳─王道還
台北市出生,從小喜歡閱讀,但是從未想過寫作,因為小學五年級投稿國語日報兩次皆遭退稿。大學三年級起意外接到翻譯稿約,以後寫作亦以翻譯為起點(意思是抄襲)。在思想上,對於「思考」產生全新的認識,是在高二暑假讀了《西洋哲學史話》(台北:協志工業出版)、《相對論入門》(香港:今日世界出版社)兩本書。從高一起就對演化生物學發生興趣,後來以生物人類學為專業可能並非偶然,可是對科學史、科學哲學的興趣從未間斷。


最新評論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